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白明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动态】【雅昌专稿】法国萨拉贡美术馆馆长伊莎贝拉导览白明个展:创造跨文化与语言的对话

2018-06-28 10:29:13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作者:Isabelle Laban-Dal Canto
A-A+

  相关链接:【展览预告】白明2018欧洲个展《明:Lumière》6月29日普罗旺斯开幕

  【编者语】2018年6月29日,白明最新个展“明:Lumière”将在法国普罗旺斯萨拉贡美术馆开幕,展览将展出白明的陶瓷与绘画作品,白明还特意为此次展览创作了当代陶瓷作品《熵:形式与过程》。白明的名字正是法语“光明”(Lumière)的意思,在这个灿烂、充满魔力与光华的地方,普罗旺斯的观众们共同庆祝 “光明”的圣典。展览展出至10月28日,展期长达四个月,贯穿整个黄金旅游季节。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app将对展览进行全程跟踪报道。展览前夕,我们通过法国萨拉贡美术馆馆长伊莎贝拉的评论文章《白明·萨拉贡》了解白明此次展览,全文如下:

  白明在萨拉贡美术馆的展览,是中国艺术家在法国艺术圈里迈出的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一步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这并不仅仅是艺术家展览次数的简单“加一”,更是在深度上做出了全新的突破。

  2014年,白明在塞努奇博物馆(巴黎亚洲艺术博物馆)已经举办过个展,但塞努奇博物馆是一家定位于东方文化的亚洲艺术博物馆,其受众或是对东方文化感兴趣的群体,或是该领域的内行专家,前来欣赏专业的博物馆馆长所策展的、在特定文化语境下的当代艺术作品。

法国普罗旺斯萨拉贡美术馆外景

  白明在萨拉贡美术馆的展览,其作品将直面西方文化的语境:展览现场是一座十二世纪天主教本笃会僧侣所设计的罗曼式教堂,该教堂本身属于一座坐落于上普罗旺斯省的修道院。20年前,即1998年,Aurélie Nemours创作了教堂的彩绘玻璃,照亮了这座教堂。仅仅一步之遥的萨拉贡美术馆特展厅,陈列着从公元十六世纪至今的本地陶瓷创作。

  虽然塞努奇博物馆的策展人Mael Bellec先生和在欧洲的文化艺术推广人陈梦雯女士对白明作品做过分析和梳理,但我们的眼睛还是会立刻被白明的作品本身所吸引,并与我们自己的西方历史与文化形成一个对照。对于一个在其国家享有盛名、并被世界所认可的中国艺术家来到法国深处,面对法国普罗旺斯居民举办的个展,我们该说些什么呢?而这些居民又将如何感知白明这些带有其深刻文化烙印的作品呢?让我们一起,用我们西方的文化背景,用我们自己的双眼,来感知白明吧...

  扑面而来的第一印象,是白明作品那种直指人心的吸引力。其陶瓷大器作品的器形优美纯净,或圆润、或修长,但皆是气度恢弘,淋漓尽致。其作品的“相异性”毫不影响参观者的观展体验,恰恰相反,观者无不为之倾心,一见难忘。这并不是肤浅简单的吸引,而是一种恒永的、挑战现存文化边界的经典。打动我们的,当然并不是来自当代全球化的审美语境,而是另外一种独一无二的“普世性”,一种来自其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的陶瓷传统的“普世性”。陶瓷的器形与造型手段及其功用相互影响,密不可分,所以陶瓷的器形通常都是或圆瓶、或箭筒,也总是竖立和对称。我们会联想到古普罗旺斯的上釉粗陶,联想到查科峡谷阿那萨吉人的精美陶器,我们的眼睛可以分辨出白明作品与这些人类文明密切的联系。白明,诚如Bernard de Chartres所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接续着那来自人类源头的传统。

  从这些“不变性”出发,白明发展出其独一无二的风格。纯净优雅的器形;添一分太多、减一分太少的图案比例;赋予圆形器型以完美终点的精巧颈部, 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平衡感与垂直感。其部分作品,器型表面光滑流畅,给图案的创作以充分的施展空间。在瓷器白色的底上,白明悬笔所创造的世界,既光彩夺目,又深邃幽远,同时具有陶瓷所独具的空间感。

白明陶瓷作品

  白明的作品经常使用植物主题,如树叶、枝条、蔓藤等等,羽毛和波浪的线条也同样是其创作的素材。但在作品中,这些元素全然不是生物学上的描绘,甚至完全不是具象的:植物被抽象为最单纯的表达。只有从其作品图案的几何形状中,从釉层厚度所暗示的曲折里,从褶皱的隐现中,我们才能体会出植物枝叶的蜿蜒起伏,生生不息。在这里,“暗示” 和“隐现”是中心词,我们不是真正直观看见,而更多是感知到了这些元素的存在。作品的图案是片段化的:花与叶相对独立。这些元素反复出现,但每次都迥然不同。在无尽的变化中,相互缠绕,直至永恒,组成了一幅不存在于自然界的独特景象。一些作品中,新生的藤蔓交错延续,覆盖着作品的表面;另一些作品中,作品则似乎束于一张由波纹与线条所交织而成的网中。作品仿佛形成一个自我封闭的幻想空间,让观者体验着从最美梦境中醒来后的怅然失落。这些从自然所采撷的元素,又反过来创造了一个植根于时间的流逝,饱含着自然的甜美的梦幻世界,从白明作品的充满诗意的命名中就可以见证这一切: 红苇颂、秋荷风暖、灵红韵绕、苇风吟...跨越了文化的差异,白明沉浸于人类初始阶段的神话传奇之源。在那个时代,人类通过心手相应的制陶,重新发现了这世界的美。

  但白明的艺术绝不仅仅限于追求完美。 “失乐园”这个基督教概念,是否也对一个中国艺术家有着象征意义? 然而,当历史在他的作品中重塑,其姿态之激荡、其形式之残缺都开始一一展现。在传统的陶瓷器皿类的作品之外,白明还尝试了多种多样的抽象形式的创作,有单体更小一些、但经常是成系列的作品:如体现了古代卷轴的作品“管锥篇”。这些作品也是陶瓷材质,在白色的底上创作,经常有植物形状的纹饰。但我们在这类作品上很难找到其传统陶瓷器皿类作品所特有的那种永恒的静谧感。这类作品的图案通常并不过分繁复,也不会覆盖作品的整个器形。图案有时呈线状,有时如同封闭于一方用于中国古画的印章之内。虽名为卷轴,但作品常常并不是完美的柱状体:作品显现出经过锥凿的穿刺和划痕,并展示了在烧制过程中所产生崩塌和材质的扭曲。另外一个同样在精神和思想上做出探索的系列,采用了我们生活中寻常可见的一种器物的形状---酒瓶。这个系列的名字要更深奥一些:“器--形式与过程”。 在这个系列中,我们看到被揉捻变形的酒瓶,融化于自身的瓶颈,开口。该系列的名字中的“器”字,包含有双重的含义,邀请着我们去观赏一场寻求所有可能性的试验。艺术家对陶瓷技巧的掌握已臻化境,这使得他可以不以追求“美”为自身目标地去创造美。通过将陶瓷材质推向各种极限,艺术家探索着这种材质所拥有的各种可能。

 

白明陶瓷作品

  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到瓷的特殊性,重新检视陶瓷工艺中各种严格的要求。高岭土,是制作陶瓷的基本原料,其在高温下会形成复杂致密的晶相,从而产生了瓷所特有的细腻温润,通透如玉的特点。但如果烧制的过程控制的不好,瓷器也很容易变形、皲裂乃至断裂。白明多年以来沉浸于研究景德镇的制瓷工艺,对于陶瓷的拉坯、车削、手绘、装坯和烧制等工艺的掌握都已炉火纯青。陶瓷的制作需要能够掌握烧制过程中各种力量的微妙的平衡,以避免在窑中出现断裂坍塌。大器的制作如同一场博弈,作品最微不足道的缺陷,炉温毫厘之差的超越,都足以导致重大的后果。

  此次参展作品“管锥篇”系列和“器—形式与过程”系列,一方面展示了艺术家对材料极限的探索,一方面也是显现出艺术家对制瓷工艺永无止境的追求。但是在某一点上,对于完美的追求会停止,让位于更重要的东西。2010年艺术家创作的大盘,其命名意味深长:“大成若缺”。这名字一则呼应了东方传统文化中对“完美”与“缺陷”的辩证认识,但更是白明对于时间,对于其来源之传统的真实表达。正是通过这些独特的笔调,艺术家用雕塑的手法对陶瓷进行着再创作。一些作品不再是拉坯成型,而是通过塑造工艺成型,艺术家用泥条塑成褶皱,覆盖于作品表面,造成材质的压迫感和极限性。这种极限感又体现在形态独特的作品“瓷石之间”和“山水与时间”中。

《熵:形式与过程》

《熵:形式与过程》局部

  而另一件作品“熵裂”是艺术家专门为了萨拉贡美术馆展览而创作的,一件在烧制过程中碎裂的大器,艺术家发现其破碎之后的残片是如此惊人的美丽,值得独立成篇。残片见证了这件完美大器的碎裂,如同考古发现的石制工具讲述着新石器时代的史前文明。有的碎片上,青白釉覆盖在其半透明的材质上,保存了其原本(大器)细腻润泽的触感,同时碎裂的形态又赋予了作品原本(大器)所缺乏的生硬的力量感。不完美造就了时间感, 由这些被侵蚀的景观,石头的孔洞与裂隙所表现出来。艺术家保留了作品中那些美丽的缺陷,而作品的材质本身也拒绝按人类的意愿进行充分地折叠,在炉火中激烈地抵抗以至于最终碎裂。时间、抵抗和缺陷,白明将这三种元素用于自己的艺术,呈现的并不是一件完美大器的对立面,恰恰相反,这正是一件完美大器的另一面。艺术家通过无二的手法,将其自身也塑入对作品的创作之中。

  试想一下:当艺术家的创作遭遇极限,彷徨无计时,并不是强硬地试图征服这些阻碍,而是将这些阻碍都无形无影地融化为创作的一体。因为白明的目标并不是创造一个现实之外的完美世界,而是将其艺术与真实世界实现真正的水乳交融。完成一件完美大器的创作,是一种对传统的铭刻。而这种铭刻正是白明所回避的,正如我们会回避一条湍急的河流。在当代艺术的创作中,将时间与缺陷(“缺陷”一词在法语中也有“过去时”的涵义)引入,将一切的极限真实地呈现,这正是另一种直面传统的气度。

  白明的绘画作品充分体现了传统和现代,普世传说和个体文化认知之间的那种张力,当1994年从美院毕业后,白明开始尝试陶瓷创作,这也立刻表现在其绘画作品中。在美院学习期间,他从塔皮埃斯、杜尚和封塔纳的创作中汲取了营养,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在其早期创作中留下了痕迹。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中国画家创作了大量的油画作品。在白明的油画作品里,白明对于油画平面与三维空间的关系,对于油画客体的表现,都有着自己的思索。稍迟一些,在2003年,白明开始在其水墨作品中使用一种类似于抒情抽象的手法来进行创作。这次在萨拉贡美术馆展出的作品,展现了这两种技法的融合,其陶瓷作品中也有类似的主题。

白明绘画作品

白明绘画作品

  这次展出的三幅大尺幅的油画(其中1幅绘于2013年,另外两幅绘于2017年)都并不否认其抒情抽象的风格:通过灰色的单彩,通过画布上堆叠宛如雕刻般的厚重效果。作品本身并不强制提供一个主题,观者可以自由地纵情想象,若云朵,若树木,若自然万物。探究作品之色彩和手法:或迅猛,或紧张;探究作品之笔触,或厚重,或清淡。在其另外一幅大尺幅水墨作品“文化虫洞·墨线茶痕”中,艺术家创造性地用茶赋予了作品独特而温暖的褐色。该作品中,两条水平的纹状条幅宛如展开的古书卷轴,白色的虫洞仿佛时间留下的印痕。作品将西方文化的油画技法完美地融合其中,更让中国的水墨技法获得了新生,其笔触来自于传统的书法,色彩和材质却足以打动所有人的内心。

  白明,身处当代艺术激荡昂扬的张力中心,创造出这跨越文化与语言的对话。 白明,从其深刻的中国背景里,触及了人类最深层次的情感。萨拉贡美术馆很荣幸能为这样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举办展览。正如其他那些在青史留名的伟大艺术家们一样,白明的作品来源于其对文化的深刻浸润,但其作品所体现的普世当代的属性则远远超越了其传统文化的属性,这样的作品属于全体人类。

  萨拉贡美术馆欢迎你。

  作者:萨拉贡美术馆馆长、策展人  Isabelle Laban-Dal Canto

  翻译:郭宇冈  陈梦雯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白明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